CAN·幼儿园微农场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定位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管理改革的深化,我国对幼儿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导性文件都明确的指出了幼儿要经常接触大自然,并在大自然中学习,文件明确指出 了“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敬畏自然”等培育目标,本套课程的定位就是以大自然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化课程。

 

二、课程的理念

康奈尔大学环境心理学家的报告:生活越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压力时会产生越少的心理负担。孩子的家庭周围自然环境越多,孩子就越少会出现多动、焦虑或消沉等行为。

挪威及瑞典针对学前儿童的研究:有两组学前儿童,一组每天在普通的游乐场玩耍,一组在有树木、岩石的自然环境中玩耍,他们每天玩耍的时间相同,一年之后,在自然环境中玩耍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

西雅图儿童医院及地区医疗中心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每天多看1小时的电视,在他们7岁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可能性会增加10% 当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肢体的以及心理的感官都会受到限制。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电子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盗门里,远离了与同龄人的游戏性群体的建 立,过多地生活在了电视、电子游戏机、音响、电脑等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而人类的某些天性和超凡的能力只能在儿童时期形成,当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一无所知时,又要怎样去保护和改善,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天然的好奇心,又怎样才能拥有学习的愿望,当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弱小的动物植物,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对父母的感恩与孝敬。

当我们对自然的概念已经变为楼下的绿地,近郊的风景;当我们对食品的概念已经变为桌上蒸好的米饭,盘子里炒熟的青菜;当我们对知识的概念已经变为课堂的讲座,回家的书本;我们发现,我们离大自然太远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太远了!大多数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周末培训班。同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出事故,或弄脏衣服感染细菌等,以致不太愿意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忽略了自然,忘记了自然,甚至分不清电视和电脑里“虚假的影像”和真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区别,而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在降低,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师和伙伴,它给孩子带来的东西无穷无尽,然而,城市里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玩伴亲近,遗憾的同时,更需要的行动,回归自然的行动!

本套课程的设计思路核心就是帮助幼儿建立和大自然的有效连接,将大自然这位老师请到幼儿身边来,进行有效的大自然教育。

本套课程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          融入自然

融入是本套课程的根本理念,融入是儿童在大自然中智慧成长的前提,没有融入的存在,大自然只不过是树林、草地、花朵组成的游乐场,就像很多儿童都会去公园、动物园,爬过山,看过海,但是从中真正能有收获的并不多,大自然仅仅成为了简单的娱乐、休闲的方式之一,最多是空气新鲜、环境优雅而已。同时,也恰恰折射出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脱离过大自然,我们一直在意识中告诉自己,我们离不开自然,不论古代还是现在,也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即便我们不完全了解大自然的伟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更多的森林公园的开放,交通也越来越方便,甚至在大自然中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孩子最终却仍然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并没有融入自然,而是作为参观者、收获者,甚至是破坏者。那么,何谈在大自然中成长,在大自然中学习呢?又何谈大自然教育呢?

2、          系统课程

本套课程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就必须有系统,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不能称之为课程。大自然教育不仅仅只是把儿童放回大自然中去,这只是开始,而融入也不等于放纵。大自然教育必须是系统的,儿童和大自然都有着各自的规律,有异有同,儿童的成长是分秒不停的,只有按照儿童和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和促进,儿童才能融入于自然,在大自然中高效的成长,绝不是“偶尔”,也绝不是“随便”,而是系统的。

大自然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大自然户外活动,也不是大自然知识的学习,其必须有核心理论最为支持,系统课程的配合,这样才可以将多种形式串联,从而到达教育目的。首先,作为教育,大自然教育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合理的教育过程、可测的教育结果;第二,其必须以大自然为主要教育载体,客观规律为主要教育内容,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有效联结,从而维护儿童智慧成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不是每一个户外课程,都可以称为“大自然教育”!——只有理论完整、技术成熟、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场地适合的大自然课程,才能称之为“大自然教育”。所以,大自然教育是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大地为黑板,通过系统、平衡、阶段的课程,让儿童融入大自然,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有效联结的教育理念和课程。

3、           平衡教育

人类的生存的环境由两部分组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的成长的环境,缺一不可,既不能匮乏,也不能过量,我们现在之所以更加重视大自然教育,是因为城市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使我们远离的大自然,所以我们倡导儿童要回归自然,然而,这些同样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儿童回归自然,不等于放纵与自然。所以,就需要平衡,需要合适的度。失去了平衡,即为过度,过度即为有害。所以,大自然教育必须遵守“机械”和“生动”的平衡,“主动”与“被动”的平衡,“社会”和“城市”的平衡。绝不是无所约束“疯玩”,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调研”,而是学和玩的平衡,学与习的结合。平衡即为合理,平衡即为自然,平衡即为客观,这也是大自然教育最终帮助儿童的思维所达到的状态。

4、            倡导体验

体验教学重视体验的独特价值,强调体验对学习的作用。对儿童发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正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体会事物、人物、事实、思想。体验是人类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儿童最高效的学习模式是先体验“直观表现”,后总结“抽象标识”,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直接作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先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儿童在活动中产生丰富的体验,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情感和意志。儿童是能力成长的黄金阶段,通过体验的方式,以大自然为载体,将知识、规律还原于自然之中,儿童在课程中获得不仅仅是知识的总结结果,而是体验了发现过程和自我总结的过程,达成对儿童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

5、          创建模型

大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儿童建立“自然思维模型”,也就是通过课程或者主题,使儿童和大自然产生有效链接,使儿童与大自然中的事物产生相互作用,在观察、认知、体验、模仿、总结等方式中体验、学习和掌握自然客观规律,从而影响和建立儿童相对客观的思维模式,建立应对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发展,使用客观规律的思维习惯,从而逐步建立思维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一劳永逸”的。“自然思维模型”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人拥有强大能力和卓越智慧的“源动力”,如同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也如同西方的“模型”理论,也唯有拥用足够丰富信息量和蕴含足够客观规律的大自然才足以帮助形成这种“模型”,所以,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自然思维模型”主要体现为“自然客观性”、“自然秩序性”、“对外关注性”、“客观创造性”、“广泛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