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融入自然

这棵树叫什么?”“这朵花是属于哪个类别的?这只虫叫什么名字?这是许多小朋友以及家长们在观察大自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实际上,自然教育更重要的是观察自然,以及通过这种观察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并以此来纠正传统的知识教育中对智力的片面强调,培养更健康的心智,而不应该变成死记硬背物种名字和种属的知识教育,更不应该让语言和记忆僭越了观察与体会。

强调物种的名称和类别是传统博物学的做法,虽然博物学是我们认识自然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但它妨碍了我们用视、嗅、触等其他感官真正认识和体会大自然,片面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从人性角度出发的自然教育也并非当今才提出来,最早由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和后来流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都倡导在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进行教育,强调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生命体验、内心觉知和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健全的心智。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过度强调知识的危害性,希望引导孩子多观察自然和接触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最好不要一开始就用物种的名称和归属引导孩子去了解花虫鸟木,或者是简单地拍一张照片就走了,而是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充分地去了解自然。比如孩子在户外行走时被一种植物蜇痛了,不必刻意去查找这个植物叫什么名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认清植物的样子,大小,知道它有毒,下次遇到的时候一定不能碰触;比如翅膀上有许多眼睛的美丽蝴蝶,看看它有几只眼睛,翅膀两面的颜色是否一样;在高原风口上生长的草表面上生着厚厚的绒毛,不妨就采一片叶子,让手指、脸庞、小脚丫都细细体会一下那种毛茸茸的感觉;遇到一个长得像小宝宝样子的毛毛虫,立刻引发人心中对它的无限怜爱,那就让我们用这种怜爱心多看一会他们可爱的小模样;遇到一片好看的叶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叶边是否有锯齿,叶面是毛茸茸的还是光滑的……

如果有可能,让孩子坐下来,静静地画一张树叶,或者一只螳螂,这样他们的观察就会更加充分,如果孩子觉得有趣,也可以自己给他们起名字。当孩子们觉得在自然中很有趣,并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去观察时,会有许多奇妙的事物吸引你全身心地去了解它,并且心中自然会产生许多疑问,蝴蝶翅膀上为什么会长眼睛,为什么叶子上有毛,有毒的植物有什么作用吗?这时候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地去探索答案,看书、参观博物馆、上网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名称和种属就变成自然而然地事情,而且这种有关名称种属的知识也并非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这些知识更加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